【七律】書劍行

古典詩創作發表區﹐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﹐以採用平水韻為準。

版主: 維仁, 李微謙, 逄乙先生, 卞思

【七律】書劍行

文章楚狂 » 2009-12-10 10:07 AM

【七律】書劍行
孔孟曰云無是處,朝堂狗茍野蠅營。
明心映雪丹青照,慧膽凝冰鬼魅驚。
病起常呼書咄咄,愁來每對酒盈盈。
十年一劍君前看,敢破人間大不平。

【平水韻】仄起不入韻,下平八庚。
圖檔
楚狂
會員
 
文章: 1828
註冊時間: 2009-02-02 09:24 PM

文章李微謙 » 2009-12-11 03:46 PM

敢破快意人稱羨,獨愁何以治不平 ;-)
最後由 李微謙 於 2009-12-15 01:34 AM 編輯,總共編輯了 1 次。
漱心齋
醉月何時已 凝眸幾度傷
李微謙
版面管理員
 
文章: 1940
註冊時間: 2002-03-01 12:30 AM
來自: 予豈好辯齋

文章風雲 » 2009-12-13 10:34 PM

「孔孟曰云無是處」當是悲憤之詞也。
「朝堂」可是「廟堂」?抑或別有深意?

「病起常呼書咄咄,愁來每對酒盈盈。十年一劍君前看,敢破人間大不平。」欣賞此四句。不知「十年一劍」指何事?
莫道螢光小,猶懷照夜心。
白雲齋
風雲
版面管理員
 
文章: 8225
註冊時間: 2002-03-02 11:10 AM
來自: 紫諠谷

朝堂與廟堂

文章楚狂 » 2009-12-14 12:11 PM

「朝堂」者,漢代正朝左右官員議政之處,亦泛指朝廷。
《周禮‧考工記‧匠人》:「九卿朝焉。」東漢‧鄭玄 注:「如今朝堂諸曹治事處。」唐‧賈公彥 疏:「鄭據漢法,朝堂諸曹治事處,謂正朝之左右為廬舍者也。」
《後漢書‧明帝紀》:「夏五月戊子,公卿百官以帝威德懷遠,祥物顯應,乃並集朝堂,奉觴上壽。」
元‧成廷珪 《戚戚行》:「朝堂羽書昨日下,帥府然燈點軍籍。」

唐‧杜佑《通典‧禮典‧第 124》:
「鑾駕出宮前出宮三日,本司宣攝內外,各供其職。守宮設從駕之官五品以上次於承天門外東西朝堂如常。……
奉禮設從駕群官五品以上位:文官於東朝堂之前,西向,武官於西朝堂之前,東向,俱重行北上。從駕群官五品以上俱集朝堂次,各服其服。其六品以下,並駕發之前先赴朝堂所,俱就次各服其服。所司陳小駕鹵簿。未明二刻,搥三鼓為三嚴。諸衛之屬各督其隊與鈒戟以次入陳於殿庭。謁者引從駕群官各就朝堂前位。」

「廟堂」者,「太廟」之「明堂」,古代帝王祭祀、議事的地方,借指朝廷;宋‧范仲淹〈岳陽樓記〉:「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。」
范仲淹在另一篇〈明堂賦〉開篇即言:「臣聞明堂者,天子布政之宮也。」
《禮記》有一篇〈明堂位〉詳細記載先秦明堂的樣式和禮儀:「昔者周公朝諸侯於明堂之位: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;三公,中階之前,北面東上。諸侯之位,阼階之東,西面北上。」
《孝經注疏》:「明堂,天子布政之宮也;明堂,所以教諸侯之孝也。」
《春秋左傳正義》:「明堂,祖廟也,所以策功序德,故不義之士不得升。」

如風雲詞長所言,「朝堂」亦可做「廟堂」,國之議政之處;只是個人觀點認為民主之世用「廟堂」之「廟」(太廟),有點「封建」,至少1912年後,已無孫、黎、袁、曹、蔣、李、陳、馬等諸氏之「廟」。
再者,同是個人觀點,個人寫詩「出句第二字令其『夾平』無所謂,對句不論其文字位置則不喜『孤平』。」
書讀不多,以上所言應當沒啥理論根據,純粹「個人喜好」;寫詩一氣而下,也不想撚斷千莖鬚,去「拗來救去」,還得費盡唇舌去跟識與不識者解說拗救之法,何苦來哉!

至於首句,原做「孔曰孟云無是處」,這樣一來,幾乎打翻了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兩千年來「孔子曰」、「孟子曰」的仁義之說;但擺在今日觀之,禍國殃民的「崇禎一朝君臣」,倒是明證。不過自己仍然「阿Q」一下,改成「孔孟曰云無是處」,算是稍避「天下之大不韙」。
楚狂
會員
 
文章: 1828
註冊時間: 2009-02-02 09:24 PM

文章維仁 » 2009-12-14 10:01 PM

「十年磨一劍,霜刃未曾試。今日把示君,誰有不平事?」(賈島:劍客)賈島此詩隱然有長年淬鍊,躍躍欲試之意。
楚狂詞長大作所謂「十年一劍」者,用意當在此。
維仁
版面管理員
 
文章: 4544
註冊時間: 2002-02-25 09:24 AM
來自: 台灣

文章風雲 » 2009-12-14 11:52 PM

多謝楚狂詞長詳細的解說,詞長學識豐富,令在下獲益良多。
亦多謝維仁兄註解。
「十年一劍君前看,敢破人間大不平。 」在下十分欣賞此二句之豪氣萬千,然若此劍為作者之劍,「君前看」三字用語恐不通。
莫道螢光小,猶懷照夜心。
白雲齋
風雲
版面管理員
 
文章: 8225
註冊時間: 2002-03-02 11:10 AM
來自: 紫諠谷

文章風雲 » 2009-12-15 12:14 AM

刷牙時忽然想到,或可將「看」改為「示」。
睡覺去也....
莫道螢光小,猶懷照夜心。
白雲齋
風雲
版面管理員
 
文章: 8225
註冊時間: 2002-03-02 11:10 AM
來自: 紫諠谷

文章楚狂 » 2009-12-15 09:33 PM

謝過 微謙詞長、維仁詞長、風雲詞長造訪。

〈書劍行〉末聯不過拾人牙慧,借化彌縫而用。
唐‧賈島〈劍客〉:「十年磨一劍,霜刃未曾試。今日把示君,誰有不平事?」
清‧張潮〈幽夢影〉:「胸中小不平,可以酒消之;世間大不平,非劍不能消也。」

唐人張祜〈何滿子〉太有名了,千古傳誦,早入人心;一句「雙淚落君前」,也極易令人以為所有「君前」即為「君之前」的意思。

狂生借化賈島詩句末用「君前看」,其意為「請君前看」,意同「汝前看」。兩者差別,只在「語氣」。
楚狂
會員
 
文章: 1828
註冊時間: 2009-02-02 09:24 PM

文章楚狂 » 2009-12-23 10:20 AM

風雲 寫:多謝楚狂詞長詳細的解說,詞長學識豐富,令在下獲益良多。


鄙人懶讀書,歲月催人,但以前看過的故事難忘。
資料只不過股勾一下並佐證而已。

讀書的人,世人謬稱「讀書人」,亦有夸言「知識份子」者;講白了,也不過認得幾個字,真叫用「筆」寫出來,白字連篇者多有。
古代童生入學或稱書生,中過縣試功名者,曰「秀才」。可惜,自隋立科舉制度以來,「書生」、「秀才」,評價不一!

宋‧朱熹指出:「秀才好立虛論事,朝廷才做一事,哄哄地哄過了,事又只休。」
清‧黃景仁〈雜感詩〉:「十有九人堪白眼,百無一用是書生。」
清末李寶嘉《文明小史》:「秀才造反,三年不成。」
諸君今日看來,進化幾何?

呵!〈書劍行〉整首詩只不過是窩在書房裡的「吐氣」。
活在當下,去「十年磨一劍」,只怕先被枕邊人出首,違反《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》,整首詩題便得易做〈土城行〉。到了土城卻又不安分者,十天磨一扁鑽,或可「刺扁」許多人。呃?日後若有雷同,純屬巧合,非干教唆犯罪。
文字確實容易賈禍,雅集不可談政治,判為「停權」,不得 多嘴。
楚狂
會員
 
文章: 1828
註冊時間: 2009-02-02 09:24 PM


回到 詩薈

誰在線上

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:Bing [Bot] 和 27 位訪客